公元450年,70岁的北魏宰相崔浩,被关在囚车里送往平城南郊斩首

2023-06-02 11:03:05来源:个人图书馆-天承办公室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公元450年,70岁的北魏宰相崔浩,被关在囚车里送往平城南郊斩首。十几个士兵轮流朝他身上撒尿,尿液顺着崔浩花白的胡须往下流。崔浩痛苦地大叫,周围挤满了围观的百姓,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救他。作为一个国家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,为何会遭受到这样的羞辱呢?难道是因为崔浩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不成?其实原因只有一个,也是历史上大多数高官葬命的原因,那就是功高震主。崔浩出生在清河崔氏,这本就是一个势力很大的世家,而崔浩有着经世之才,又非常地用功,仅仅二十多岁就入朝成为了北魏官员。由于父亲是北魏的尚书,再加上家族在朝廷中有着许多拥护者,因此崔浩入了官场以后就平步青云,他一生追随着道武帝、明元帝以及太武帝,功劳无数。在道武帝时期,崔浩才刚刚入朝为官,因此并没有多大的名声,等到明元帝的时候,崔浩便开始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,他也因此被明元帝看重,多次为明元帝排忧解难。在神瑞二年的时候,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,北魏连年霜旱,民间庄稼收成不好,百姓有许多都已经背井离乡,成为了流民,而国都平城自然也是情况糟糕。明元帝没有处理过这类事情的经验,看着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可以为自己排忧解难,明元帝在感到愤怒的同时,也不免生出了逃避的想法,他竟然想要迁都到邺城。当时的国家因为闹饥荒的问题本来就不太稳定,若是连朝廷自身也乱了手脚的话,那一定会让百姓更加恐惧,不仅容易产生内乱,甚至可能引来外敌的觊觎。到时候北魏恐怕是战火连天,等不到庄稼大丰收的那一天了。崔浩熟读史书,自然明白迁都的危害性,所以他坚定地反驳了明元帝迁都的观点,并且向他述说了迁都的危害,最终才打消了明元帝的念头。正因为如此,所以北魏政权才一直平安无事,撑到了第二年丰收的季节,若不然的话,恐怕国家早就发生了动荡。明元帝因此对崔浩更加信任,在后来的立储一事还询问了他的意见。若是寻常之人,想必会以为皇帝是在试探自己,立储一事是万万不能掺和进去的。但崔浩却是明白明元帝确实是想问自己,他也完全没有这个顾忌,直截了当地说道:“长子拓跋焘最为合适,但还要为他挑选一些贤明的大臣作为辅助。”因为有着崔浩的举荐,明元帝下定决心将拓跋焘立为了皇储。而在拓跋焘继位以后,拥护他的崔浩自然成为了拓跋焘的心腹,无论是随意进出皇宫,还是可以在家等着皇帝上门求教问题,都是拓跋焘给予崔浩的特权。由此可见,崔浩在拓跋焘的心中有着多大的地位。然而,一个皇帝再如何信任臣子,一旦这个臣子的权力与地位威胁到自己,皇帝都不会手下留情的,拓跋焘自然也是如此对崔浩的。在崔浩的人生末期,他的权力达到了一个顶峰,他在朝廷之中的门生无数,许多大臣甚至听崔浩多过听皇帝,这引起了拓跋焘对他的忌惮。拓跋焘也一直有着想要铲除崔浩的心,但因为与崔浩的关系,让他迟迟下不了手。但崔浩的一次犯错,却是让拓跋焘有了顺势而为的机会。原来,当时拓跋焘想要将北魏这些年发生的大事情都记录下来,于是便命令崔浩编纂《国记》,但崔浩不会想到的是,这样一件小事,却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。虽说《国记》是记录北魏发生的一些大事,但其中有许多内容都不能流传出去,否则的话会让百姓对朝廷不再敬畏,同时也会有损朝廷的形象。但崔浩在手下的怂恿之下,却是不顾好友劝阻将《国记》刻到了石碑上面,这样一来,朝廷的许多丑事都被百姓看到,许多官员因此纷纷谴责崔浩。崔浩本想借此事让自己青史留名,毕竟他当时的权力已经达到了最高峰,内心所求的已经不再是当世,而是后世的功名。崔浩知道,自己将《国记》刻在石碑上,无疑是犯了错事,但比起青史留名,这点小错不算什么,毕竟自己身为宰相,再加上有着皇帝拓跋焘的庇护,最多也就是被革职。但令崔浩没有想到的是,拓跋焘早就有着想要杀他的心,如今崔浩自己犯下了错误,将刀子递给了拓跋焘,拓跋焘自然是却之不恭,干脆判处了他死刑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此案还牵扯到了朝廷的许多官员,与崔浩关系亲近的人大多被判处了死刑。而拓跋焘也借此除去了许多崔浩的亲系,在这些位置上安排了自己的人手,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。可怜崔浩为北魏奉献了自己的一辈子,到头来却是落得了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,令人唏嘘不已。参考文献《魏书》#历史开讲#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深圳调整新能源小汽车认定标准 新能源车主上牌有变化
下一篇:最后一页